秦腔是哪个地方的戏曲剧种?如何形成的?

秦腔

秦腔是哪个地方的戏曲剧种?如何形成的?
西北地方剧种。发源于甘肃,盛行于西北五省。

秦声初现于西周,由秦人故里甘肃陇南礼县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最初的秦声只是击缶而歌,据传秦人非子在甘肃天水牧马时唱陇南礼县的一种民歌,后来在天水传唱开来。因此有“秦俗好讴,由来已久。秦人善唱秦声始于秦始皇故里甘肃礼县,周代以来在秦州天水盛行开来” 的记载。

天水 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也是当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也把自己当时的自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由于秦朝的强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们当时的娱乐也只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定势的唱腔和招势,随着一匹匹良马和天水送马人的不断的来往于天水与关中,西部的歌谣和故事被当时的聪明人编成了故事并且带进了当时的秦国.具当地的传说,当时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和传说,就广为搜集当时的好听的歌曲,但他都不满意,后来,有个天水的送马人叫禺餮的就把流传在天水的民间小调和说唱故事情节的说唱人,带到了当时的国都咸阳.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并且经常让他们为他说唱,禺餮看见国王喜欢,就组织了一个更大的说唱团队来到了秦国,还组织聪明的说书人继续为他编唱.由于宫廷的畅行.这种不成熟的艺术也就流到了民间.公元357年,氐人苻坚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前秦后,曾移氐族15万户于河西(详参吕思勉《先秦史》),从此,使其嬴氏祖籍所传“秦声”也带入该地,并与聚居河西一线之月氏、鲜卑、吐谷浑、羌等各民族音乐舞蹈逐渐融汇,这便是后来《隋书·音乐志》所载“魏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因而改变,杂以秦声也”之因由。公元386年,苻坚部将吕光(略阳人,即今甘肃张川、清水一带)平西还师途中,得知其主于淝水战败身亡,便在武威自立为王,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后凉”。吕光既成国君,不可没有伎乐。于是,即采凉州(今武威)一脉传存的“秦声”,与西域所获“奇伎异戏”与之互鉴,制成宫廷乐舞,因该乐舞多有“秦声”、“秦姿”,故取名《秦汉乐》、《秦汉伎》,后又名《西凉乐》。“秦声”由此又成为甘肃乐舞的代名词。故此,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在《送周子成参知入秦并问赵仲一》一诗中,便以“有兴真宁问天水,醉后秦声与赵声”诗句,隐喻秦声与天水之间不寻常的渊源关系;清乾隆所撰《凉州志》,也便有了“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一说。

根据《陇上优伶志》的记载,清代甘肃三元官等秦腔艺人频繁在川陕地区唱戏,影响着当地的戏曲。事实上陕西有艺人唱戏的记载也是清朝中晚期,而在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就有刘天虞从事西秦戏演出的记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赠好友刘天虞的一首诗有这么两句:“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为成先断绝,可怜头白为多情。”故事如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原潞州知府刘天虞从岭南回陕西原籍(天水人).(古陕西管辖现甘肃)特意绕道一千多里,到江西看望著名戏剧大师汤显祖。两人促膝长谈,三日而别,成就了戏曲史上一段佳话。后来汤显祖就写了这首诗寄给他以表情谊.之所以把刘天虞称“秦中子弟”,是因为当时的天水陇右属于陕西行省管辖。这毫无疑问地证明,在明代的时候,”包括刘天虞在内的陕西人就承认自己唱的是来自甘肃的戏曲(甘肃行省是在元代出现的)--在汤显祖写出这首诗后十几年,出现了珍贵的抄本传奇《钵中莲》。

就整个秦文化来讲,仍然以甘肃陇南和天水为中心位置。甘肃的秦腔从北宋的西皮到明代的西秦腔或西秦戏,再到清代的“甘肃调”“陇西梆子腔”前后有过十多种称谓。明清时期就广播于大江南北。如清朝时发生在北京的戏曲花雅之争,现在广东和台湾流传的西秦戏,浙江的绍剧等国内10多个剧种,都明确记载为“甘肃调”。

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又名陇西梆子。西周时甘肃民间说唱为其始源。甘肃为最初之秦地,故名西秦腔。至明清两代,以庙会戏形式盛行于甘肃,并广播于陕西等地。

至明万历年间,西秦腔南下至浙江与当地方言结合形成浙江绍剧;又有陇右(今甘肃天水)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最终扎根于广东海陆丰形成广东西秦戏。明万历(1522)年间在江浙人所作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一剧中引用“西秦腔二犯”,可见此时西秦腔在南方已经广泛流传并对当地戏剧的诞生有着直接影响。至清代,西秦腔在北京流行一时。清代著名戏剧家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七册“戏剧类”记载:“北派之秦腔,起于甘肃,今所谓梆子者则指此。一名西秦腔,即琴腔。盖所用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工尺咿呀如语。”.致力于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其所著《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四编第一节《花部诸腔》“秦腔”条下说:“自其名称上即可知其出于陕西,然追溯其源则实出于甘肃。乾隆末之《燕兰小谱》(卷五)曰:‘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35.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