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哪个地方的戏曲剧种?如何形成的?

到清朝西秦腔在陕西,山西等地有了很大变化,与当地方言不断融合,山陕地区已经普遍改称“秦腔”。而在甘肃仍叫西秦腔,并与山陕调区别明显。河南李绿园的《歧路灯》第九十五回“陇西梆子腔”和本地土腔“梆锣卷”的记载和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所记;“北派有汴梁腔者。乃从甘肃梆子腔而加以变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旧腔也。”均表明西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西秦腔不仅是梆子戏的鼻祖,也是京剧的鼻祖。京剧的司鼓以及西皮调等都直接来自西秦腔。

西秦腔剧本在甘肃蕴藏极丰,仅1956年甘肃省文化局开展“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期间,共收集到传统剧目三千多本(折),最早的出自明代永乐年间所抄《麒麟图》,还有清乾隆五十四年秦腔抄本《下宛城》等。后挖掘出来的1000多本独立的剧本中绝大部分抄自清嘉庆、道光等不同历史时期,且许多是孤本。还有诸多史料证明甘肃秦腔以“重架架”、“重生净”等烟火戏、神道戏著称,体现出火爆、刚烈等特点,与陕西秦腔生旦唱作戏形成鲜明对比。

秦腔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是魏长生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京唱戏.吴长元《燕兰小谱》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色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诸如此类记载证明魏长生进京所唱之“秦腔”即为早在甘肃境内流传的西秦腔。西秦腔的由来得从甘肃西皮调说起。西皮,本为甘肃腔,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北宋时西皮为甘肃的主腔,明代多称西秦腔。因甘肃为西秦之地而得名。关于西皮出自甘肃,《金台残泪记》的记载更为直接,云:“今则梆子腔衰,昆曲且变为乱弹矣,乱弹即弋阳腔,南方又谓下江调。谓甘肃腔曰西皮调."

清末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七册“戏剧类”记载:“北派之秦腔,起于甘肃,今所谓梆子者则指此。一名西秦腔,即琴腔。盖所用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工尺咿呀如语。”.致力于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其所著《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四编第一节《花部诸腔》“秦腔”条下说:“自其名称上即可知其出于陕西,然追溯其源则实出于甘肃”。

甘肃西秦腔

甘肃西秦腔逐渐形成三大流派,即东路、南路和中路。

东路:流传在甘肃东部庆阳地区大部县乡,和平凉地区六盘山以东的泾川、华亭、灵台、崇信等地。宁县演出并收徒授艺的李聚财戏班。稍后,由本地艺人组建的刘九头戏班、王笃戏班、三胜班相继问世,这些戏班往来于甘、陕交界地区,以至西安郊区。

南路:流行于甘肃南部天水、陇南和定西地区的部份县乡,南路秦腔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十年(1 830)的武山宁远班子(又称于家班子)班主于大班长颇负盛名,收徒甚多,以傅邦最为称著。

中路:是甘肃秦腔的主流,盛行于以兰州市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北至白银、靖远,南至岷县、临夏的广大地区。白清道、咸以来,张掖的王家老班子、景泰的同乐社、武威的富贵班、兰州的东盛班、福庆班、岷县的全盛班、永登的苗家班子、靖远的福善班等秦腔班社相继成立。这些班社都拥有不少名家. 明清以来流行在境内东南一带的各种声腔或剧种,如“西秦腔”、“陇西梆子”都是外地人对秦腔的早期称谓。而流行在甘肃境内西部(一般称河西)的各民族音乐、说唱等民间艺术被泛称为“秦声”,流传时间久远。据《甘肃通志》载:康熙时,“靖远哈思堡旅社林立,万商云集,城堡内外有大戏两台演出,解旅客之寂寞,活市场之交易,民间传有‘日进斗金’之说。”康熙七年(1 668)庄浪县知事林鸣钟出资重修关帝庙乐楼,并置戏箱一付,称“皇爷戏班"。(《庄浪县志•职官志》)甘肃中部如此,而河西地区至少在此期间已有三个秦腔职业戏班。康熙四十七年高台乐善堡(大寨子)忠义班重建;乾隆二十五年敦煌驻军创建营武班,先唱曲子后改秦腔;乾隆四十三年临泽沙河渠主创建渠戏班,成为沙河渠所属的秦腔忠义班。清道、咸以后,全省各地陆续建起秦腔班社,至同、光时,则已遍布全省汉民族聚居区了。
秦腔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也载有“乐操土风,即以占德拊缶弹筝,本秦声也。西陲最尚”等语。即使今日天水陇南诸地,依然还有将其所传民歌小曲,统称“秦声”的习俗。250年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所言“商山久官陇右,耳熟秦声”;叶德辉之序“秦声以甘凉之雄,犹称劲敌”。后来在陕西渭城一带出现的“乱弹腔”亦即时人所称为“昆梆”者,因与甘肃乐舞之秦声关系密切,故而也有称其为“秦声”者。由此可见“秦声”从甘肃向陕西传播的足迹。

"秦声”由甘肃向陕西流播从根本上来说符合秦文化的发展轨迹。甘肃是历史上最早的秦地。不论是秦人最早的西陲陵墓还是秦亭碑记,都出现在甘肃。秦人发端于甘肃,在甘肃立下基业并不断壮大,五百多年后由甘肃东扩至陕西咸阳。秦人早期的四位国君都葬在甘肃礼县的西陲陵墓。而后来把陕西简称为“秦”只是行政区划的政治行为,是个大文化概念。

自“西秦腔”于明万历(1522)年间在江浙人所作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一剧中首次亮相以来,因其有直接标明用[西秦腔二犯]曲调演唱的一段七字上下句反复叠唱的唱词,被人们视为中国板腔体声腔体制之先声而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全国不少专家学者为之纷纷撰文展开研讨。甚至还引动一些学者以毕生心血专门从事有关西秦腔问题的探研。可见,明代时期秦腔在甘肃达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秦腔从甘肃向全国各地扩散.史料记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一位陇上挚交带戏班南下到江西,从而影响了江西和湖南一带板腔结构戏剧种类的诞生.湖南一些农村现在还保留着民间艺人在葬礼等活动上唱甘肃老腔的习俗.从江西一带再流传到广东形成了海陆丰一带的西秦戏并保留至今.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35.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