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四样井、扑火(含打盔)、马趟子

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四样井、扑火(含打盔)、马趟子

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四样井

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四样井(也称四面镜),有二人表现、四人表现、六至八人和多人均可,表演者一般为骑马,兜完马后,二人或者四人(包括多人)走半个圆场或一个圆场,停在舞台对称角,上前马鞭(或枪刀等)在中场一招,再分别行至外围。执马鞭者,飘右腿,打包左腿,转身勒马状,左右弓箭势侧身勒马两次,再亮相,再相互圆场对调位置,重复一次,再使下场或引主角上场。传统戏《双背鞭》中王明芳、王奇为二人走,《汤怀自刎》中汤怀、张九成二人走,《荆轲刺秦》中荆轲、秦舞阳二人走,《破宁国》《绝缨会》《临潼山·李渊辞朝》均为二人走,神话戏《天河配》《三出头》《刘海戏金蟾》中四值工曹及王朝、马汉等均为四人走,《火焰驹》中马牌子可为八人十二人走等。

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扑火(含打盔)

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扑火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戏《葫芦峪》。一把火后表演者在擂锤中上场执大刀亮相,紧接着挽大刀花在三锤中,砍向下场门(板胡位置),头上再放一火彩,紧接着退回上场门亮相,抖头、手、大刀等,紧迫中半圆场(在司鼓位置处)跳二起下马,在放火彩中双挡左再挡右,放火,脚底风无奈中退至上场门,并伴随有哀号声。在乱砸中抖头、手等左右搜门,在下场门同样在搜门,至上场门亮相,再行半个圆场(至司鼓处),三压看,磨锤,脚底风指马,拉马三下,打马三下,两锤拉马亮相,行至中场上马,倒四锤亮相,下场。

传统戏《火烧绵山》《火烧七百里》《博望屯》等人物均如此,只是有些不拿道具而已。

打盔,俗称打帽子,即被打时甩盔至幕内,用一个抢背落下马。救人者(白):“请公爷上马。”再摆须、磨锤、左右看,脚底风表示无奈,两锤亮相,再左右搜门,再看马,三压,磨锤,脚底风指马,拉三下,打三下,拉马两锤亮相,上马下场,大致上与扑火有类同之处。传统戏《破宁国》中的朱亮祖、朱小女,《广泰庄》中的徐达均有此表演。《苟家滩》中的王彦章也有类同,只是表现自己马失前蹄而掉下马,情绪类同。

秦腔传统表演技艺程式之马趟子

即在乘马时的表演,最为典型的是关羽戏,但也有其他人物,传统戏《八件衣》杨廉也有此表演,只要是合乎剧情的大将、元帅,不分男女等均可用。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720.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