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戏曲表演绝活技艺之踩跷功

川剧戏曲表演绝活技艺踩跷功由来

踩跷功乃川剧传统戏曲里的一个重要表演技艺,据说这个表演绝技是清朝乾隆年间四川籍演员魏长生发明的。他用独特的“新出琴腔”,让一出叫《滚楼》的戏引起轰动。老百姓和达官贵人纷纷赶去看,京城的六大部门就没几个人不关注。魏氏的影响力为何这么大?根据资料显示,他有两个新鲜玩意,一个叫“梳水头”,一个叫“踩跷”。他把男旦的头饰创新出来,让它更接近女性,更漂亮。踩跷功则让演职员的身高变高,更显得他们的身段苗条,十分迷人。这两项改进一直到今天还在用。所谓的跷,就是小而尖的木制鞋子,演员把前脚掌伸进去,就能自然地抬起脚掌,使得身材显得高挑。踩跷本来是用来模拟旧时期妇女的“三寸金莲”,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们不再缠足,踩跷的功夫也逐渐被淘汰,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戏曲艺术,一些知名的演员在踩跷表演上发掘出了新的艺术。例如,川剧《菱角配》里的踩跷踢键就是一实例。

踢毽子原本就是个民间传统的游戏活动,在中国大地上,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你是男是女还是老少,都可能会踢毽子。毽子的种类也很多,比如鸡毛毽、羊毛毽、纸毽等。要说哪个最为优美、花样繁多,那肯定是鸡毛毽无疑了。川剧知名作家黄吉安曾经在一首七言排律中,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群邻街少女们踢鸡毛毽的情景。

  • 门前稚子闹嘈嘈,女郎围踢鸡毛键。
  • 异截三女貌如花,一女大足麻其面。
  • 佳者双钩包玉笋,鞋底尖儿落花片。
  • 又如一只凤点头,点得凤毛左右旋。
  • 高高矮矮侧弓鞋,足之蹈之迅若电。
  • 数到初一词且多,清声丽语莺百啭。
  • 可知花样喜翻新,俗语童言罔不变。

根据黄吉安先生的生动描绘,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帮女孩子踢毽子时那股欢喜、欢乐和吵嚷的氛围,只需一个小巧的鸡毛毽,在她们的脚尖上就像降花纷飞,如同凤凰展翅飞舞,满满都是朝气和活力。这个民间娱乐活动甚至也被加入到了川剧表演中。在川剧聊斋故事剧《菱角配》中,有一幕是菱角姑娘在赶庙会时踢毽子的表演,这个表演的难度在于演员需要穿着高跷鞋踢毽子,左右前后,跳跃、钩、飞、跨,弹出各种花招儿,以展现菱角姑娘的活泼可爱。据亲眼看过踩高跷踢键表演的严树培先生介绍,该剧是由川剧表演艺术家杨玉卿(艺名赛四妖)擅长的,他对踩高跷踢键的技巧掌握得炉火纯青,甚至可以称之为一绝。当年许多观众愿意花费一块大洋购买门票观看他主演的《菱角配》,主要是为了看他那踩高跷踢键子的绝活,看过之后马上就起身离场,大概因为剧情已经熟悉了,并不需要再看。可惜的是,这一绝活真的成了“绝活”,在川剧舞台上失传了。

踩跷功改革开放后的兴起

改革开放后,踩跷技艺逐渐复苏,一批创新的眼花缭乱的节目也选择了重新表演踩跷,以此展示演员的顾盼生辉的技艺。比如四川省川剧院表演的《聂小倩》一戏,剧中反派角色陈仓老魔被描绘成半男半女装扮,右脚穿着跷鞋,左脚戴着朝元,这个形象相当有特色。成都市川剧院上演的《刘氏四娘》也选出了目不暇接的跷功《回煞》一折,其中的刘氏在被捉到阴间时,因面容丑陋而憔悴不堪,在回煞之日,为了避免儿子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她选择了躲闪,让人感到内心沉重。这个场景的表演是,演员刘芸单脚踩在狭窄的椅背上表演,完美展示了她精湛的技艺。

1993那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跑到绵阳市搞了一场川剧目连戏研究演出,一共演了四场大戏,还有一场折子戏。目连戏可是中国戏曲界有重大影响力的连台大戏,里面保留了大量传统的技艺,这次演出我们请来了熊正先生做导演,他特别擅长踩跷表演,让我们这门差点就要失传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开五荤》这个节目中,冯燕扮演的刘氏四娘是个泼辣旦,人物形象和表演都很夸张,整个舞台气氛炸裂。演员们踩着跷站上板凳,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板凳前面还摆着一个超大的碗,里面装着闻起来香喷喷的狗肉汤,刘氏就端着碗喝汤,然后被鬼卒捉去地下。刘氏不但自己不守清规戒律,还逼着四面八方的佛婆跟她一块儿大吃大喝,这时,八个踩跷、挂棍、弯腰驼背的老太太,跟着锣鼓的节奏,从观众席对面穿过,摇摇晃晃地走上舞台。因为技艺与人物特点结合得天衣无缝,踩跷表演在这里真的是精彩至极。《王婆骂鸡》是“花目连”剧目中的一场,它是“搬目连”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主要展示的是演员的唱歌技巧,没有太多其他的技术操作。但绵阳市川剧团演这场戏时,他们在舞台上加了一条板凳,这就给演出带来了一个新的落脚点,王婆踩着跷,在板凳上跳来跳去,歌词和跷功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这也为传统剧目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819.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