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兴盛的因素之巴蜀民俗会馆文化

川剧兴盛的因素之巴蜀民俗会馆文化

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演出场所一一戏台

巴蜀民俗会馆文化戏台之会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贾贸易的发展由移民和商人建立的同乡会馆与日俱增,会馆内都建有戏台,以供乡亲们会友联谊,品茗观戏,共赏乡音,款叙乡情。

一般外省戏班来到四川,大多是住在同乡会馆,如来自江苏的昆曲舒颐班,来到成都后三十余年一直定居在成都江南会馆。如今成都落带一镇,其居民80%以上为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当地至今保留着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南华宫(广东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及其完好的戏台。又如乾隆年间兴建的重庆湖广会馆,由禹王宫、广东公所和齐安公所组合构成,共建有四座戏台。

巴蜀民俗会馆文化戏台之宗祠庙宇

除了会馆之外,庙宇戏台、宗祠戏台也是川剧主要的演出场所。

清代以来,四川各地寺庙云集,戏台林立,随处可见川主庙、灵官庙、文庙关帝庙、观音庙、药王庙、张飞庙、王爷庙、城隍庙等,一般比较大的场镇码头都有至少两三处寺庙,有庙必有戏台。

一些庙宇还有不止一个戏台。如宜宾云南会馆有四个戏台,内台供达官贵人享用,大戏台对外开放,供肩挑客及市民观看。再如川南的泸县,明代有戏台四十余座,清代迅速增加到三百余座。

《成都市志·川剧志》记载了清代以来成都所辖各县会馆、庙宇戏台情况:金堂县65 座、双流县(今成都市双流区)37座、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18座、新繁县(1965年,新繁县并入现在新都县)15座、崇庆县(今四川省崇州市)67座、蒲江县 30 座、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53座、彭县(今四川省彭州市)最为可观,有97座。

如此众多的戏台,为川剧戏班的流动演出提供了方便。即便是在远离大都市的川南键为的罗城镇,这里因在明清时期为官府屯兵制夷的要地,也在重要水路交通线上,由此形成了运输物资集散地,仅在一条街及周边便汇集了三宫五庙,除了会馆中的戏台外,还在街中间建起了过街楼式戏台,每逢会期演戏,过往客商居民皆可来到街上看戏。

久而久之,会馆楼台逐渐成为南来北往的戏班固定的演出场所例如道光年间成立的燕春班,就长期在合川县城的禹王宫演出。成都的老郎庙,则是无家可归的艺人和流动戏班的居所。戏班从外地来到新的演出地,通常都是住在本省会馆之中。一般戏班演出,演员就住在庙宇楼厢、后台,川剧艺人行话叫做“滚台口”。这样的流动演出生涯固然十分艰辛,但降低了运营成本,为戏班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736.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