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及民国时期有哪些著名川剧作家
川剧第一作家黄吉安

川剧第一作家黄吉安
黄吉安(1836~1924),原名籍安,字云瑞,晚号余僧。原籍安徽寿春县,出生于湖北江夏,后随父入川,16岁在成都应童子试,名列第三。后因家贫废学,数十年间一直担任军队文员和地方文职幕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58岁回到成都后,被当时的戏曲改良公会聘请编写剧本,其大量的川剧和扬琴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七部作品被四川官方主持的戏曲改良公会作为“样板戏”印发全川,对后来川剧剧本的创作起到了规范、表率作用,为川剧在20世纪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他的剧本被艺人称作“不可移易一字”之“黄本”。“黄本”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其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风云变幻,字里行间流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黄吉安是川剧发展史上第一位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他一生著有川剧剧本100余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柴市节》《金牌诏》《春陵台》《闹齐庭》《审吉平》《鞭督邮》《九里山》《绵竹关》《百宝箱》《江油关》《林则徐》《黄天荡》《潞州围》等,这些剧目至今还在演出,是川剧史上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1952年,川剧名家贾培之、周企何到北京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献演《柴市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为之热情鼓掌,毛主席评价道:“作者就是文天祥!”
文人作家尹仲锡、冉樵子、刘师亮
晚清到民国年间是川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喜好川剧的地方官员、知识分子。他们一般都是饱学之士,主动学习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也是倡导社会维新变革、川剧革新发展的官员或社会名流。其编写剧本主要是出于爱好而不是为了赚钱,因此剧作普遍具有文学性强、人物形象鲜明、戏剧结构完整、曲牌工稳、起承转合规范严谨、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晚清尹仲锡编写的《离燕哀》,民国年间冉樵子编写的《刀笔误》和刘师亮编写的《胭脂配》。
尹仲锡(1874~1943),名昌龄,号约堪,四川华阳人。清光绪进士,曾为西安知县,后迁升西安知府。他为官清廉、做事谨慎,思想进步、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出任成都慈惠堂总理,在任期间,大力兴办实业和慈善事业,建立了孤老院、小学校,解决了不少民生问题,受到成都市民的敬重。尹仲锡喜爱川剧,与艺人来往甚密,常为川剧艺人改编剧本。其最著名的剧作为《离燕哀》,长二十八出,故事来源于明代李昌祺《剪灯余话·琼奴传》。故事讲述书生徐苕郎与才女王琼奴互相爱慕,结为连理。宦家子刘汉老欲霸占琼奴为妾未果,竟串通官府,诬徐以罪,将徐发配辽东,琼奴押解岭南,致使劳燕分飞。后徐到岭南与琼奴相聚,岭南指挥使又起歹心,竟杖毙徐郎。琼奴终于逃出牢笼,状告官府,得以申冤。歹人伏法之日,琼奴投水自尽,以死殉情。该剧文辞典雅,情节曲折,悲怆感人,在民间广为传诵。如徐苕郎的唱词:“风一程来雨一程,处处都是愁人境。满目黄沙草木深,南来飞雁多孤影。好男儿当立马千山万仞,南观凄楚,却变作个塞外流人。不堪回首处,引涕独怆神。”被文人学士视为典范。1920年该剧被三庆会以强大阵容搬上舞台,康子林演徐苕郎,刘世照、周慕莲演琼奴,唐荫甫、贾培之、周企何等名角参加演出,影响甚大,成为三庆会的保留剧目。

川剧
冉樵子(1889~1927),名正梅,号开先,四川梁山县人。著名川剧作家及戏剧活动家。毕业于成都法政学堂,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赞成新文学运动的青年知识分子。北伐时期,出任国民革命军川鄂边防参议员等职。他为官清廉,疾恶如仇,目睹官场弊端积重难返,毅然辞职为民,且自名樵子,以表崇尚山野渔樵之志。后到成都从事戏剧文化活动,写下了大量的川剧作品。因得罪地方恶霸,竟遭伏击枪杀,时年38岁。出版有剧本集《梁樵曲本》上下卷,其中最著名的是根据《聊斋志异·张鸿渐》改编的十六场大幕戏《刀笔误》。故事讲述书生张鸿渐为朋友冤案鸣冤,代写讼词,被诬结党之罪。张闻讯连夜出逃投宿山中,得遇狐仙施舜华,二人结为姻眷。日久天长,张思念家中妻儿老小,得舜华帮助,倏忽间于深夜回至家中。邻人魏色亡垂涎张妻方氏已久,以为方氏与人有奸,前往捉拿,见是鸿渐归家,又以前案未了相要挟,张怒而杀之,自投官府。县令“照钱行事”,将其二罪并发,押解上京。舜华已修成正果,得知张再次罹难,于途中扮作表妹以酒灌醉公差,使张得以脱身,自己回升天界。张隐姓埋名于学馆教书十数载。方氏在家含辛茹苦,教子张虑深读书,其子学业有成,赴京赶考。张鸿渐思家心切,再次于深夜潜回家中,夫妻刚见面,忽听敲门声大作,张鸿渐误以为差役前来捉拿,逾墙而走。方氏开门后才知是儿子高中,差人前来报喜。张逃难途中,投宿于告老还乡的京官许继衡府中。许之侄许自新与张虑深同科中举,相携回府,张鸿渐父子相见。许老之子许自诚为朝廷巡按,查明案底,亲自为张鸿渐平反,十余年冤案始得澄清,张鸿渐阖家团聚。该剧故事情节异常曲折,结构十分严谨,传奇性、现实性并重,人物性格刻画细致完整;塑造了一个性格执拗,正直、坦诚、既可敬又可怜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该剧《奔途》一场至今还是川剧小生唱功戏的代表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