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川剧调查紧急拯救报告(一)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传统戏剧“川剧”被列为四川省和重庆市共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广泛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地方戏曲。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川剧》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川剧》(四川人民出出版2007年5月第一版作者杜建华第2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川剧”》(2008年9月第一版作者杜建华、王定欧第10页),两书中均载有:“湖北利川、恩施等地历史上也是川剧的流行之地,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仍然有专业川剧团存在。”

川剧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得到国家和四川省、重庆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川剧逐渐得以复苏。但是对于湖北省独有的“利川川剧”却面临着名废实危的绝境,如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再不采取有效措施,这一诞生在鄂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利川川剧就会眼睁睁地消失在这块少数民族地区。

为抢救和保护“利川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湖北省优秀的地方剧种——利川川剧,笔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利川川剧仅存名家艺人及演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就利川川剧的有关情况综合调查报告于下:

一、川剧生成的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

利川市地处鄂西南边陲,与重庆市(直辖前为四川省)山水相依、边界相连。境内齐岳山(古称都亭山)自古为鄂渝界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端起于重庆市巫山县双龙乡大宁河西岸,西至武陵县江口镇鸟江北岸,山体长约380公里,幅员约3000平方公里。地跨湖北利川、重庆市万州、云阳、奉节、丰都、石柱、巫山、武陵等8县(市)。
利川民国三十二年县乡道路图
清江发源于利川市境都亭山,东流800里,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县(市),汇入长江。郁江发源于利川市境福宝山,西南流170公里,经忠路、文斗两镇,流入重庆市彭水县注入鸟江,至涪陵汇入长江,有“倒流三千里之说”。谋道溪发源于重庆市石柱县北流入湖北利川,长59.8公里,经重庆市万州、云阳县,在新津口注入长江。梅子水河主流发源于利川市两来望,北流经汪营、南坪、柏杨坝3镇(乡)。 另一支流龙桥河发源于重庆奉节县三岔,流经利川市柏杨坝汇入梅子水,干流长45.4公里,北流入重庆市云阳县,在故陵镇注入长江。

利川古为巴子国地,秦,属巴东郡;汉,属南郡佝忍县(今云阳)地;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设南浦县,属巴东郡。北朝北周,属亭州盐水县,亭州治所在盐水(今利川)。随,改亭州为庸州;唐,撒庸州并入清江郡:宋,隶夔州路,南宋设龙渠县;元,废龙渠县设忠路土司,施南土司,忠孝土司。明、为施南、忠路、忠孝、建南、沙溪五土司地。清初袭明制,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设利川县。

利川地域边界与川东(渝东)黔江、石柱、彭水、万州、云阳、奉节县(区)相邻,犬牙交错。在清末民国,利川县属地土墙、马道屯在奉节县境为飞地。而奉节县之柏杨坝距利川县城仅13公里。民国六年(1917)万县成为四川省次于重庆的城市,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为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万县市从而取代夔府,成为川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万县不但与利川边界相连,利川县城距万县市城区仅88公里(古盐道120公里)。距重庆市区320公里。

利川土司分布图

民国二十一年(1941)国民政府将利川土墙区、马道屯乡划归四川省奉节县,1952年,政务院将四川奉节县第八区所辖柏杨、南阳、水井3乡划归湖北省利川县。1955年,国务院决定湖北利川县第4区所辖水口、大村、青龙、石家4乡划归四川省万县。将四川省万县罗田区所辖谋道、大兴、百胜3乡划归湖北省利川县。利川与川东地区人口交流往来密切,风俗、言语大同小异。物资交流、经济流通互补性极强。文化更是一脉相承。 从古至今,利川与川东(渝东)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戏曲艺术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水乳交融。

毛坝镇
二、利川是川剧产生的原生地之一

川剧的起源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有: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楚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有人歌《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宋玉所称《下里巴人》,既指长江三峡两岸的巴人民歌。《华阳国志》载: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巴师)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乃令乐人习学之,今谓“巴渝舞”也。

利川川剧是集巴蜀、荆楚、和本土“灯戏”之大成的优秀剧种,她以“川剧”命名,并非四川传入的舶来品,而是集众家之长,独立于利川市的湖北省地方剧种。利川川剧有如鄂东黄梅戏,虽盛行于安微,而起源鄂东、皖西一样,川剧起源于川东(含今湖北利川),而盛行于四川(含重庆)。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设利川县,县署选建于官渡坝粗石地,建县城三里三分。乾隆年间,县城大兴土木,除官府民居外,还大力修庙建寺,至嘉庆时,县城已建成九宫十八庙,宫庙中戏楼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戏剧演出提供场所,创造了良好的演出条件。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507.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