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形成的标志及其重要班社

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以班社为载体的,因此,衡量一个剧种的形成标志,通常是以业内公认的班社以及代表人物和剧目来作为考量依据。四川最早出现关于戏班的记载是在雍正年间,其中一个是来自于江苏的昆曲班子来云班,另一个是从川南泸县到达省府成都的高腔庆华班。昆曲班子后来不复存在,高腔庆华班则延续了170余年,成为川剧形成的标志性班社。下面介绍几个代表性班社。

川剧形成标志

川剧形成标志

川剧形成的标志——高腔庆华班

民国13年(1924)《蜀伶杂志·班目·庆华班》记载:“雍正二年,有二十余人由泸来省,住棉花街之药师殿。招聚生徒教授,成立庆华班,注重高腔……”其中所记庆华班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川剧高腔戏班。这个庆华班以唱高腔为主,兼唱其他声腔,在川南、川西活动达170余年之久。其间,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解体,习称老庆华班,民国后再次组建,仍名庆华班。出身该班的川剧名角有康级三、康子林、饶玉山、尹华轩、周名超、宋书田等。今四川省内江市川剧团著名文武小生、川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成康,已年届九旬,就是康子林的传承弟子。其传演的川剧《八阵图》,为康子林代表剧目。据此,以雍正二年(1724)到达成都的庆华班作为川剧诞生的标志,大概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这个戏班的出现是个例外,还是普遍情况呢?《中国戏曲志·贵州卷·川剧》记:“川剧,外来剧种。流布全省各地,活动中心为贵阳、遵义、安顺、毕节。清雍正五年(1727),遵义、绥阳、桐梓、正安一带由四川划入贵州时,四川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已形成了地方特色,亦流布于黔北一带。”这个记载,可以为当时高腔及昆曲、胡琴、弹戏在四川的普及程度作一印证。根据这些记载,得出川剧形成于雍正年间甚至更早些年代的推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多腔同台的川剧戏班——李调元家班

李调元是四川绵州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县)人,字羹堂、号雨村,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提学使、直隶通永道道尹。他为人正直,因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开罪于小人,被罗织罪名,发遣伊犁。乾隆四十八年(1783)后,因母病以万金赎回原籍。回乡后,自办家班,培养伶童,自己编写剧本由家班演出。其演唱的剧目有昆腔、高腔、弹戏、胡琴多种声腔。他常带领家班到四周县乡演出。其家班及演出情况,在其著作中皆有详细记载。据此可知,乾、嘉年间,川剧已出现多种声腔由同一班子演出的状况,五腔同台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李调元一生著作甚多,其中有关戏曲的论述集中于《曲论》《剧论》之中,是川剧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文献。

李调元家班

李调元家班

大名班

咸丰年间成立于资阳县,是川剧艺人组建的班社,代表人物有肖遐亭、罗开堂、谢海潮、岳春等,被公认为19世纪推动川剧发展的一面旗帜。班社聘请文人学士、社会贤达整理剧本,积累剧目;注重演出质量,赏罚分明,奖掖先进;严明班规,拒绝赌博,引导演员增进艺事,杜绝不良习气等,使该班成为当时最有活力、最负盛名的川剧戏班。该班的看家戏有《绨袍记》、《御河桥》、《晏婴说楚》、《战船图》、《白蛇传》、《结草报》、《伯夷考》、《审玉蟹》、《黄金印》、《搜宁府》、《竹林堂》、岳飞戏四十八本及系列“三国戏”“列国戏”等;演出质量也比别的班社高出一筹。同时,大名班创办三字科班,培养出一批著名演员如蔡三品、傅三乾、刘三凤、李三官、唐三春、石三龙、李三刚等。

金玉班

创建于清光绪末年,由内江哥老会舵把子萧怀之所建,名取“金声玉振”之意。因演员众多,实力雄厚,常分两班活动,以金、玉二字分为金泰班、玉华班,由欧云程、韩金城分任班主。欧、韩在艺人中威望很高,被称为欧、韩二相。金泰班以名角多著称,如张德成、段斌臣、曹俊臣、潘云程、唐彬如、周裕祥等,皆系该班基本阵容。玉华班衣箱多、行当全,名角有蒲松年、聂丽君、陈桂贤等。清末民初,资阳县有每年唱四十八本城隍戏的传统,由各帮会出资请戏班,工价高,要求严,稍有差错便要罚戏,许多戏班望而生畏。金泰班、玉华班以专唱资阳城隍戏而著名,主要演出剧目有“五袍”、“江湖十八本”以及连台十本目连戏等。两班长期合作,关系密切,1940年合并,改称玉华剧部,1950年更名为内江县新民川剧团。

三庆会剧社

川剧三庆会剧社集会

川剧三庆会剧社集会

民国元年成立于成都悦来茶园。在四川保路风潮及辛亥革命后,许多戏班滞留于成都,艺人们生活无着。在名丑唐广体的倡议下,原长乐、宴乐、怡乐、翠华、彩华、太洪、舒颐、桂春班的部分艺人,联合上报警察厅奏请准予演戏。因当时警察厅仅批准可以在悦来茶园演出,诸多班社的艺人便联合成立了“成都三庆会剧社”。第一任社长杨素兰(旦)、管事唐广体(丑)。第二任会长康子林(小生)、第三任会长萧楷臣(须生)。三庆会的宗旨是“脱专压之习,集同业之力,精研艺事,改良戏曲”。剧社先后成立了升平堂和研精社,前者培养科生,后者研习剧本,切磋技艺,并聘请社会名流编写剧本,以丰富剧社的上演剧目,提高演出水平。著名剧作家黄吉安、尹仲锡、冉樵子皆为该剧社写过不少剧本,拥有一批“窝子戏”,如《离燕哀》《刀笔误》《金钗钿》《屈原投江》《风筝误》《意中缘》等,许多剧目一直流传至今。该班坚持演出达38年之久,是近代川剧史上影响最大的班社。1950年,已停止演出的三庆会再次由贾培之先生出任会长,改名为“新生三庆会”,不久与其他剧社合并成立大众川剧院。今成都市川剧院驻地即当年的“三庆会”故址。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143.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