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川剧调查紧急拯救报告(一)

清同治《利川县志.祀典志》载:“岁以春秋仲月上丁行释奠礼。教官率乐舞生入学,习舞习吹,佾舞生三十六名,乐工五十二名。祭之日,典仪唱乐,舞生登歌。执事者各司其事,文舞六佾进。”《利川县志.乡饮酒礼》载:“岁孟春望日,孟冬塑日,举行乡饮酒之礼于学宫。歌周诗《鹿呜》三章,卒,歌笙奏御制补《南陔诗》。......歌工告备出,执事者行酒。”《利川县志.民间风俗》载:上九夜,龙灯、狮灯索室驱疫,灯火花爆相竟,至元宵止。

利川县志
中秋尝月,是夜,鼓乐喧阗哄饮辄夜。从《利川县志》(同治版)记载中,可以看到利川县城自建成之后,凡太平年景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其规模,表现方式已类戏剧。官办的祭孔奠礼,舞生和乐工达88人之多,超过当今的一般专业剧团的人员。其次民间群众性节庆活动中的灯戏、鼓乐、木偶、傩戏、皮影等,足见利川就是一个歌舞、戏剧之乡。

利川县城所建九宫十八庙,均为石木结构。凡宫庙内都配套有戏台,规模大体相当。除县城内的庙宇外,乡镇凡规模较大的寺庙也建有戏台。清亁隆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全县有戏楼共36座。清亁隆五十三年(1788)利川县丞王三锡为理智坳关庙戏台撰楹联:

可以兴可以观只是现身说法莫道其中有假;
胡为将胡为相若要当场出色还须做到认真。

又一联:

唱是两个日日春夏日秋冬日出百般腔口;
戯是半边虚虚文武虚社稷虚动一场干戈。

县城禹王宫建成于清嘉庆十五年(1840),利川岁生吴江为戏台撰楹联:

春梦难寻回首可怜歌舞地;
欢场易散扬鞭不待管弦终。

又一联:

楚舞吴歌一曲升平人尽乐;
尧天舜日四时和煦物皆春。

(施南土司)毛坝镇关庙戏楼楹联:

白面书生摸胸中空空如也:
红粉佳人看足下优优大哉。

(忠孝土司)元堡乡偏嵌关庙戏台楹联:

还将旧事重新演;
聊借今腔作古人。

又一联:

束带整冠俨然君臣父子;
停锣住鼓谁是儿女夫妻。

image
江淮河汉八年水土平成。县城东门城皇庙清亁隆三年(1738)始建,因教匪扰边,颓朽日多,于嘉庆六年(1831)重修。城皇庙戏台为县城戏剧演出繁华之所,临街有朝门一座,有石门坎一道。进朝门便是以块石铺成的石海坝,乃观众集聚地,可容1000余人。两边是十殿,正中迎面是戏台,台口高3米,宽6米,进深10米,戏台台沿浮雕精细,戏楼檐柱。

有楹联:

考世系通古今善恶褒贬亦若是;
讲道德说仁义治乱兴衰全在兹。

清代民国城皇庙凡演戏,都要张贴单子(告示),上书某某戏班演出剧目。所请戏班子演出均由当地达官贵人、袍哥大爷、地方绅士、商贾出钱包场,也有大户人家许愿还愿演戏包场,老百姓也助份子看戏,故场场暴满。城皇庙东面为武庙(关王庙)。清光绪《利川县志》“重修武庙碑记”载:始于亁隆二年(1737),因栋宇垣墉,日就倾圯。嘉庆三年(1828)重建,“中为殿,栋楹皆施以大木,阶上下并砌以石,殿之后为三公祠,设重扉,枸精舍。殿前拱以楼,卫以墙,洞开三门,为两廊,翼以回栏;钟鼓在亭,翚如翼如,庙貌一新。”

民国时,与城皇庙相邻的关庙厢房为国民党利川县党部办公室。1949年11月利川解放后,国民党县党部改为县文化馆办公地,城皇庙改为县粮食局办公地。县文化馆接管关庙,庙内也有一海坝可容观众近1000人,并有戏台,成为民间会演的演出场地。

(本文未完,待看下回)

刘志尚

作者简介:

刘志尚 利川市土家族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历任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史志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曾创办并主编《利川年鉴》、主编《中共利川简史》、《中共利川历史(第一卷)》,主持点校注释清同治版《利川县志》。先后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多篇。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齐岳山纪事》、长篇小说《横断巴山》。有文学评论入载《台港文学选刊》。湖北电视台摄制电视纪录片《腾龙洞》撰稿人,先后在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第十届国际洞穴学大会影视作品铜奖。散文多篇被《可爱的家乡》、《湖北风物风情》、《长江三峡游记》、《跨世纪彩虹》等书籍收入出版。著有中篇小说《山魂》、《守护黄连》、《赶女儿会的娘儿们》、《清溪暗流》、《革井风波记》、历史文化研究课题《巴蔓子探微》。

转自刘志尚

湖北利川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川剧调查紧急拯救报告(二)
湖北利川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川剧调查紧急拯救报告(三)
湖北利川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川剧调查紧急拯救报告(四)
湖北利川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川剧调查紧急拯救报告(五)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liang
链接:https://zhangliangmaibu.com/507.html
来源:张良卖布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